不景氣的風也吹進大學校院,上周才聽到中部某大學校院因財務狀況不佳,已由高層告知今年學校可能不發年終獎金(幾乎確定),今天又聽到了我的學弟說,他那所在南部的大學校院也傳出一年只發11個月薪水,年終獎金也不發。如果他們系上的評鑑成績不好,老師也將直接被裁員,搞得今年的年不好過,學校內的一堆高學歷博士也人心惶惶。
面對如此龐大的大學數量,還有少子化的趨勢,加上經濟趨緩的加持,教學品質不好的大學真的會更難經營,教育部整併國立大學的腳步恐怕要再加快,而教育部如果不從出生人口的比例,逐年也減少國立大學的學生人數比例,那麼再過十幾年後,全國的私立大學恐怕所剩無幾,以後我們或許也可能看到50分也可以上考上國立大學的狀況。
教育部的政策應該從整體教育市場趨勢與出生人口變化進行全面考量,而不該一昧的強制意願不高又貌合神離的國立大學合併,或是不斷放出讓後段私立大學退場的訊息。舉凡國內私立大學老店的淡江大學、逢甲大學,造就出無數有成就的企業名人,這些學校對國家的貢獻也不比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後段國立大學差。我在前陣子更看到一個可怕的數據,裡面的分析資料指出,如果教育部政策不變,國立大學招生數沒有依照現行出生比例同部瘦身,而只期待從私立大學進行退場與瘦身,那麼到了民國104年之後,連逢甲這種優質私立大學的部分理工系所也會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
然而,國內的國立大學數量也相當驚人,無論國內外的大學評鑑或是企業喜愛的大學生評鑑,許多後段國立大學的排名都還遠落後在一些優質的私立大學之後。我想問的是,在這樣讓教育市場惡化下去,留下來的一些沒有市場口碑、研究能力,不懂如何培養學生能力的國立後段大學,會有甚麼意義?留下這些不好的國立大學真的會比失去這些優質私立大學好嗎?教育部的官員或許也可以去思考思考這樣的問題。
- Dec 01 Mon 2008 23:03
退場機制的迷思:留下的國立大學真的會比退場的私立大學有價值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